找到相关内容931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善也?恶也?

    善也?恶也?  正 如  佛教书籍汗牛充栋,佛教教理博大精深,经书虽丰,思想虽博,义理虽奥秘,但其“中心思想”无非是昭示著这样一个主题,那即是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名佛教。”  昔日,唐代诗人白居易,翻山越岭,不辞劳苦,请法鸟窠道林禅师:“如何是佛法大意?” 禅师亦作如上回答。白居易愕然!叹服!遂起护法弘教之悲心!  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恶止善生,恶断善行,是我“佛法大意”!...

    正 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3246154.html
  • “无相颂”与佛法大意

    烦恼暗宅中,常须生慧日。邪来烦恼至,正来烦恼除。邪正俱不用,清净至无余”。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,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吧。   附:十一善心所   信、惭、愧、,无贪、无嗔、无痴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1353337.html
  • 略谈佛教的教育观

    社会,净化社会,乃至如何成佛作祖。佛经常说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,即反映了佛教教育的这一重要特点。因此佛教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性教育、普世性教育和终身教育。  佛教教育须遵循两大...

    陈星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82953611.html
  • 忏悔的方法

    众罪彻底忏除,而且还要不造新的恶业,应该本着佛语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”的教导来认真止恶修善,舍染趋净。如果学人只知忏除前愆,而不知悔其后过,一面忏悔,一面又作新的恶业,这种忏罪也仅仅只是一种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2653838.html
  • 净化人心的文化就是幸福文化

    许多宗教都是教人要行善,不要做恶,唯独佛教除了教人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之外,还教人要“自净其意”;意念清净了,自然就没有贪、嗔  、痴,也就没有一切不好的行为。要知道我们身体所做的行为,口所说的言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5653863.html
  • 律宗-戒律起源与部派佛教 佛陀制戒的因缘

    ,仅说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,这是因为佛陀出世之初,弟子清净,不须别制禁戒。十二年后,弟子中有不如法者,佛陀乃告诫:“不次不可这样,应制定这样的戒,以后不可再犯。”此后,次第随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2655333.html
  • 自性净土

    能够以智慧观察诸法,简别真伪,不谬取虚伪法故。在修学的路上要用心善自护念、自净其意,这样才更能彰显佛法的智慧与慈悲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1055993.html
  • 佛乘宗创立因缘

    ’云:‘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’。  这是庄严劫三佛以及贤劫四佛共同宣说的教诲。‘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、自净其意’是修行过程中的三个阶段,其重点在‘自净其意’。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做到了,就有机会进入自净其意自净为什么叫功德?就是因为自净以后本身清净,所有众生清净,整个法界也就清净。  自度的同时也是度他,度他的同时也是自度,这个才是真正佛教的精神所在,七佛讲的完全一样,佛乘宗讲的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44956066.html
  • 从邯郸学步说起

    与物质效应上全方位沟通领受,读也白读,徒增知见障,还不如不读。那不读无法可依怎么办呢?在佛祖之前,相继有七佛出世,他们相传的偈语是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名佛教。”诸位但自行去,逢人遇事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55957031.html
  • 用荣辱观培养人的道德 --一个佛门弟子对荣辱观的一得之见

     用荣辱观丰富人的道德修养。佛教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”的宗旨,正是净化人心,净化社会,圆满道德的良津,它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是实现道德的指南,诸佛菩萨是道德家,五戒十善是道德的纲目,六度四摄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73360133.html